Web3.0基础设施

一个人投资能不能赚到赚,是由什么决定的?

是否精通 K 线技术分析?能否获得内幕交易信息?亦或是误打误撞全靠运气?

都不是。

投资赚钱的秘密只有两个字:不赌。

市场永远是浮躁的,只要你是个正常人,面对着 K 线涨涨跌跌的利益诱惑,没有谁可以视而不见,有了诱惑,也就有了赌博的动机,只要你猜对一次,就会控制不住的加大筹码继续赌,直到输光为止。

想要不赌,非常难,所以炒币赔钱的才是大多数。

那如何才能不赌呢?难道要做一个禁欲的苦行僧,强迫自己和人性作对吗?

当然不是,真是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想要不赌,正确的做法不是抵制诱惑,而是远离诱惑,当你身边接触不到诱惑了,赌性也自然就淡下去了。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短期行情涨跌,当然也不聊技术分析,我们来从区块链的上帝视角,俯视整个行业,找一找百倍币的确定性机会。

如果我说下一波区块链牛市属于 Web 3.0 和元宇宙,相信应该没人反对。今年这两个概念被各路大 V 和媒体炒作一轮后,已经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了共识。

只要形成了共识,那它就是未来。所以找到 Web 3.0 时代的优质投资标的,也就等于找到了 2023 牛市的百倍财富密码。

Web 3.0 的优质资产是什么呢?

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 Web 2.0 开始聊起。

打开电脑或手机,你看到的一切,几乎都是 Web 2.0 的范畴。不管你是收发工作信息,还是上班吃瓜摸鱼,也不管你是抖音刷刷美女,还是一边听音乐一边 emo 在评论区,上述一切行为,都是发生在 Web 2.0 的世界里。

对于 Web 2.0 的一切,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对于每一个自然而然的细节,我们不用思考,就已经了如指掌。

但如果我问你,Web 2.0 世界的基础设施是什么,你是不是会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呢?

Web 2.0 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接入的云服务,你在手机里打开每一个 App 的时候,都是把数据请求从手机通过网络发送给云端,云端收到请求后,再经过一些列的数据处理,把你请求的数据,通过网络返回到你的手机上。

从这个角度看,Web 2.0 的基础设施就很清晰了。

抽象的看,不管是你的手机还是云端的 CDN 机房,本质都是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再加上连接云端和本地终端的网络资源,Web 2.0 的基础设施就凑齐了。

Web 3.0 是 Web 2.0 的延展,基础设施的大分类不会变。

具体来看,网络的升级主要在速度上,和区块链的关系不大,今天不多做讨论。我们要聊的重头戏是计算和存储,此两者都在其各自的方向上有重要延伸,因此也都有优质重磅的百倍投资机会!

下面我们来具体盘一盘。

先来讲讲基础设施的重头戏,计算。

由于 Web 3.0 是去中心化的,所以区块链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引入区块链后,资产开始上链,所以部分和资产相关的计算需求,也就一并从中心化的 CDN,转移到了链上。

基础的计算很简单,主要就是转账,但 Web 3.0 必定会百花齐放,业务的需求也会多种多样,单纯的转账必然无法满足,这些高阶的需求需要智能合约来承载,业务越成熟,对并发的要求也就越高,对应到链上的 TPS,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Web 3.0 的计算资源投资标的,就是公链。

目前公链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一个是以太坊生态,一个是其他公链生态。

以太坊的强势是肉眼可见的,根据 Defi Llama 数据统计,只以太坊一条链,锁仓量占比已经超过了链上总锁仓的 60%,如果再加上和以太坊相关的二层网络协议,这个比例还要更高。

锁仓量高,意味着全球人民用真金白金把他们的支持投给了以太坊,即使以太坊生态有问题,有了钱就等于有了解决问题的机会,ETH 是当前最有潜力,同时也是最具确定性的投资标的。

当然,以太坊生态肯定不是通过一条链撑起来的,因为计算资源有限,二层网络在未来的以太坊生态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至于二层网络应该怎么投资,我们在这里先不展开,后面会和 Web 3.0 的上层业务部分一起聊。

除了以太坊之外的其他生态还有没有机会呢?

从过往经历看,不管是曾经辉煌过的 EOS,波场,还是要打造跨链架构的 Cosmos 和波卡,目前都在衰败的过程中。

早期的财富效应过去后,这些公链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在和以太坊强大的开发者生态,以及高不可攀的资本壁垒硬碰硬后,都已经败下阵来。

虽然有了这么多前车之鉴,但由于这块蛋糕实在太过诱人,其他生态和以太坊的竞争还在持续上演。新的一轮以 Solana,Terra,Avalanche 等为首的进攻逐渐白热化,熊市一到,结果也就出来了,能不能从以太坊虎口夺食,我们拭目以待吧。

投资策略偏向稳健的朋友们,对于这些项目要谨慎,如果你想激进一下,TVL 占比挤进前 10 的项目,可以小仓位搏一搏周期性机会。

计算这部分,我们就聊到这吧。

下面来讲讲存储,这部分内容,是绝大多数人的投资盲区。

Web 2.0 的网络是中心化的,存储也是中心化的,所有数据大部分都被集中放在 CDN,由各大互联网巨头处理内部复杂的存储逻辑,外界几乎没有特殊感知。

而由于 Web 3.0 的去中心化属性,中心化的存储职能,会按照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分化,具体来看,需要存储的内容主要分为 3 部分,一部分是基础账目数据,一部分是统计数据,还有一部分是以文字及图像为代表的多媒体数据。

基础账目数据的存储需求,承担计算职能的公链自身就可以满足,各个区块的数据本质上就是个大账本,这部分存储需求无需依赖第三方存储。

但面对统计数据,公链自身的存储就满足不了了。

任何一个链上项目,想在网页上展示锁仓,收益率以及 24h 用户数等数据,需要对链上的每一笔交易进行汇总统计才能获得,公链自身无法汇总统计数据,而如果通过中心化方式统计,不仅不便利,而且与 Web 3.0 的方向相违背,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行业一段时间。

后来,有个项目定义了这个问题的标准解法,它就是 The Graph。

The Graph 通过一套去中心化协议,实现了去中心化的链上数据统计方案,数据统计方案灵活,开发者调用友好,很快就承担了链上数据库的职能,补齐了链上数据存储领域,非常重要的一块拼图。

随着 The Graph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有很大机会成为Web 3.0 的必备数据库基础设施。

聊完了统计数据,我们再来聊聊多媒体数据的存储。

随着 Beeple 的数字画作卖出了 69M 美元的天价后, 很多人都知道了 NFT,知道 NFT 可以决数字内容的版权问题,NFT 在链上记录了数字内容的归属地址,持有了 NFT,就获得了对应的数字商品。

但你真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对于实体商品而言,假如你今天买了一台 iPhone,那么你就完全拥有了这件商品,即使若干年后苹果公司倒闭,你对这台 iPhone 的归属权依然不变。那个时候 iPhone 大概没有了使用价值,但说不准有人会乐于收藏作为纪念,你的 iPhone 可能依然可以卖个好价格。

但如果你获得的是数字商品,当其对应的公司倒闭了,没有人会继续为其提供存储职能,你拥有的数字商品有可能会直接凭空消失。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类似实体商品的归属权,要如何来保证呢?

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可以提供永久存储的去中心化服务,这将是 Web 3.0 的刚需。

目前在这个领域做得最好的一个项目,名字叫 Arweave。

Arweave 实现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永久存储,不管是其独有的存储网络还是其协议的激励机制,都是在保证存储于其上的数据不会丢失,有了这个技术基础,谈论数字商品的归属和版权,才有意义。

目前已经有不少区块链生态和 Arweave 有合作,比如你现在正在看的这篇文章,它就是经由 Mirror 存储在了 Arweave 的区块链网络上,随着 Web 3.0 越来越兴盛,相信 Arweave 会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职能。

至此,Web 3.0 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分析完毕。

看到这,不知道各位作何感想。

Web 3.0 是一个大赛道,但看清楚投资机会的人并不多,相信你看到的大部分文章,都在描述场景,都在讨论应用,都在畅想人们在 Web 3.0 时代,将以怎样的方式生活。

但这些虚无缥缈的未来概念,并不能指导当下的投资。

只有你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才能在万千头绪里,找到真正的价值。

虽然我已经尽量把内容写得生动,但这篇读起来肯定还是有些枯燥。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我在介绍优质投资标的的同时,也能带你一起提升一下对于 Web 3.0 的认知。

市场永远在变,认知远比一些确定性的结论更值钱。